第三个字是入的成语大全列表(2)
第3个是入的成语
    入在第三个的成语解释
- 上天入地 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也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
 - 体贴入微 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 痛心入骨 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 梯愚入圣 指启迪引导凡夫俗子成为圣人。
 - 体恤入微 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同“体贴入微”。
 - 熊罴入梦 旧时用于祝人生子。
 - 寻幽入微 寻幽:探究深奥难明的事理。入微:达到极其细致、深刻的地步。形容对深奥的事理探求达到非常深刻的程度。
 - 操戈入室 比喻深入了解对方,找出其纰漏,又以对方的论点来批驳对方。
 - 由浅入深 从浅到深。
 - 引狼入室 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 引人入胜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 英雄入彀 入彀:指进入弓箭的射程以内,比喻就范。天下英雄均已就范。
 - 引狗入寨 犹言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 引虎入室 犹言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 凿隧入井 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 超凡入圣 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 鞭辟入里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 避井入坎 比喻躲过一害,又受一害。同“避坑落井”。
 - 避阱入坑 指避过了井,又掉进了坑里。比喻避去一害,又受另一害。阱,异“穽”。
 - 避穽入坑 穽,同“阱”。比喻躲过一害,又受一害。同“避坑落井”。
 - 出凡入胜 指超出了一般,进入了极高的境界。形容造诣精深,也指超脱世俗进入仙界。
 - 出将入相 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 出口入耳 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 高耸入云 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 精义入神 精研事物的微义,达到神妙的境地。
 - 明月入怀 比喻人心胸开朗。
 - 请君入瓮 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 穷鸟入怀 穷鸟:困窘的鸟;怀:投入怀抱。比喻处境困难而投靠别人。
 - 下乔入幽 冬季鸟躲在深山穷谷,到春天出来飞鸣于乔木,用来比喻人舍弃黑暗而接近光明,或者从劣境而进入良好的处境。相反则叫“下乔入幽”。
 - 猢狲入布袋 猢狲:猴子。猴子进了口袋。比喻行动失去约束。
 - 泥牛入海 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 随乡入俗 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同“随乡入乡”。
 - 体贴入妙 指体会领悟深刻细致,而使描写或模仿巧妙逼真。
 - 玄妙入神 形容技艺学问已进入高超而神奇的境界。
 - 造微入妙 形容达到微妙的境界。
 - 钻天入地 形容神通广大,很有办法。
 - 入情入理 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
 - 引水入墙 比喻自招灾祸。
 - 被发入山 被:通“披”;被发:披散头发。指归隐山林
 - 对号入座 比喻有些人沉不住气,对于未点名的批评自己跳出来认账或把人或物放到应该放的位置上去
 - 明月入抱 抱:怀抱。比喻美好的情景进入心怀,心胸开阔明朗
 - 乘车入鼠穴 乘:坐。坐着车子进老鼠洞。比喻根本办不到的事情
 - 胡孙入袋 胡孙:同“猢狲”,猴子。猴子进了口袋。比喻中计而行动失去自由
 - 纵理入口 纵理:嘴两角的横纹。迷信说法,认为嘴两角的横纹进入口里,是饿死的相貌
 - 推门入桕 桕:门上容纳榫头的槽。比喻两相凑合
 
第三个字是入的成语接龙、出处
第3个是入的成语接龙
    入在第三个的成语出处
- 上天入地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吾已得炼形之术也,其术自无形成而炼成三尺之形,则上天入地,乘云驾鹤,千变万化,无不可也。”
 - 体贴入微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只要心平点,少看点利钱,那些贫民便受惠多了。’我笑道:‘这可谓体贴入微了。’”
 - 痛心入骨 《后汉书·袁绍传》:“是以智达之士莫不痛心入骨。”
 - 梯愚入圣 《南齐书·高逸传论》:“佛则不然,具缚为种,转暗成明,梯愚入圣。”
 - 体恤入微 郑观应《盛世危言·女教》:“俄国特设教女收生院,凡胎前产后一切要症,必须明白透澈,体恤入微。”
 - 熊罴入梦 《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 寻幽入微 《北史·杨伯丑传》:“分析爻象,寻幽入微。”
 - 操戈入室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论者以柳操戈入室,弗察者又群然和之。然则文之工者,伤理倍道,皆弗论乎!”
 - 由浅入深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四:“夫诗之章法起句,必切本题,且由纲及目,由浅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