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字是目的成语大全列表
第3个是目的成语
    目在第三个的成语解释
- 道存目击 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
 - 耳濡目染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耳闻目睹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 耳聪目明 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 耳闻目击 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 耳视目听 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 耳闻目见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耳视目食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
 - 纲举目张 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 纲挈目张 指撒网时,举起网上的大绳,所有网眼都张开。比喻抓住主要环节,以带动其余;或抓住要领,条理分明。同“纲举目张”。
 - 魂飞目断 形容十分心向往之,不能自持。
 - 魂销目断 指情思凄苦。
 - 口沸目赤 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 口呆目瞪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 口呆目钝 形容很吃惊的样子。同“口呆目瞪”。
 - 眉语目笑 指以眉目传情。
 - 神摇目夺 形容心神荡漾,目光被吸引。
 - 水母目虾 比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 头昏目眩 头脑昏晕,眼睛发花。同“头昏目晕”。
 - 头眩目昏 头脑昏晕,眼睛发花。同“头昏眼花”。
 - 头昏目晕 犹言头昏眼花。头脑昏晕,眼睛发花。
 -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 心存目想 指凝目注视,用心思索。
 - 眉清目秀 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
 - 手挥目送 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 头晕目眩 头发昏,眼发花。
 - 心开目明 犹心明眼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
 - 耳熏目染 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 耳习目染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耳闻目染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耳闻目览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耳濡目及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耳濡目击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耳染目濡 染:沾染;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耳鸣目眩 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
 - 眉清目朗 眉:眉毛;清:清新;目:眼睛。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
 - 眉留目乱 神色不宁的情状
 - 眉飞目舞 形容人非常得意兴奋的样子
 - 眉扬目展 展:伸张。形容神采飞扬,精神振奋
 - 眉舒目展 展:伸张。形容神采飞扬,精神振奋
 - 心存目替 存:想念;替:废弃。心里虽然想念,但已废弃看望的行动
 - 风声目色 声:歌舞;色:女色。指纵情声色
 - 神摇目眩 摇:摆动;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第三个字是目的成语接龙、出处
第3个是目的成语接龙
    目在第三个的成语出处
- 道存目击 《庄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 耳濡目染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 耳闻目睹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 耳聪目明 《周易·鼎》:“耳目聪明。”
 - 耳闻目击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岂非幸欤!”
 - 耳视目听 《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 耳闻目见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徵,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 耳视目食 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 纲举目张 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